Home

Bibliography
Fontsize: S M L

Bibliography

(Ranked in Chinese character stroke count)

【Published in Taiwan】

王德威。2005.09。〈食物的旅程〉。《台灣:從文學看歷史》。台北:麥田出版公司。頁287-288。
王鈺婷。2008.10。〈語言政策與女性主題之想像──解讀《中央日報.婦女與家庭週刊》中女性散文家之美學策略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7期。頁64-67。
王鈺婷。2010.12。〈報導者的「中介」位置──談五○年代林海音書寫臺灣之發言策略〉。《臺灣文學學報》第17期。頁133-158。
王鈺婷。2011.12。〈想像臺灣的方法:林海音主編《國語日報.周末周刊》時期之民俗書寫及其現象研究〉。《成大中文學報》第35期。頁155-182。
王顗瑞。2011.06。〈《從城南走來──林海音傳》敘事特色初探〉。《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》第14期。頁93-106。
古遠清。2005.07。〈走出閨怨的女性文學──林海音〉。《分裂的臺灣文學》。台北:海峽學術出版社。2005.07。頁90-91。
古遠清。2008.01。〈戒嚴寒流,詩花顫抖──林海音捲入的匪諜案〉。《台灣當代新詩史》。台北:文津出版社。頁40-44。
古繼堂。1989.07。〈奠定台灣女性主義小說的一塊基石的林海音〉。《台灣小說發展史》。台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頁187-198。
古繼堂。2009.03。〈台灣女性小理論批評概況〉。《台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》。台北:秀威資訊科技公司。頁290。
司徒衛。1979.07。〈林海音的《冬青樹》〉。《五十年代文學論評》。台北:成文出版社。頁185-189。
朱介凡。1985.07。〈林海音小論〉。《文學評論集》。台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。頁63-75。
朱雙一。2005.02。〈當代臺灣鄉土文學的四大類型及其淵源──以五○年代為中心〉。《臺灣文學思潮與淵源》。台北:海峽學術出版社。頁197-210。
江寶釵。2007.08。〈重省五○年代台灣文學史的詮釋問題──一個奠基於「場域」的思考:文學場域的消長──以現代主義與女性文學為觀察核心〉。《台灣近五十年代現代小說論文集》。高雄:中山大學文學院,人文社會科學中心。頁52。
李瑞騰,夏祖麗主編。2002。《一座文學的橋──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》。台南: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。
李瑞騰主編。2003。《霜後的燦爛──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南: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出版。
李宜涯。1989.03。〈《家住書坊邊》〉。《書海探微》。台北:黎明文化公司。頁21-23。
李京珮。2009.12。〈曲折的縫綴──《純文學》對五四作家的接受〉。《2007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:台灣現當代作文學媒介研究》。台北:文訊雜誌社。頁77-100。
汪淑珍。1998.05。〈林海音「城南舊事」別離情節模式分析〉。《東吳中文研究集刊》。頁113-123。
汪淑珍。2003.01。〈林海音小說修辭技巧探微〉。《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》。台北:萬卷樓圖書公司。頁161-181。
汪淑珍。2006.12。〈純文學出版社出版品階段化特色分析〉。《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》第5期。頁49-67。
汪淑珍。2008.02。《文學引渡者: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》。台北:秀威資訊科技公司。
汪淑珍。2008.12。〈文學出版的啟航者:純文學出版社〉。《台灣人文出版社30家》。台北:文訊雜誌社。頁133-150。
呂正惠。2005.01。〈五○年代的林海音〉。《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》。台北:文津出版社。頁615-636。
孟津。2013.10。〈論《城南舊事》中的空間書寫與文化表徵〉。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》第27期。頁187-200。
周慧珠,方素珍主編。2002.03。《兒童文學界追思林海音先生感懷會特刊──憶……難忘》。台北: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。
周素鳳。1994.03。〈林海音小說中的婚姻與禁錮主題〉。《臺北工專學報》第27卷1期。頁539-583。
邱各容。1990.08。〈為兒童寫書的──林海音〉。《兒童文學史料初稿(1945-1983)》。台北:富春文化公司。頁201-203。
邱各容。2002.08。〈給孩子一個親切世界的林海音〉。《播種希望的人們:台灣兒童文學工作者群像》。台北:富春文化公司。頁27-31。
邱各容。2005.06。〈六○年代的臺灣兒童文學──作家與作品:林海音〉。《臺灣兒童文學史》。台北:五南圖書出版公司。頁91-97。
東方望。1980.08。〈讀《綠藻和鹹蛋》〉。《欽此集》。台北:星光出版社。頁214-224。
林黛嫚。2008.09。〈〈我的童玩〉作品導讀──童玩牽繫著時代記憶〉。《散文新四書.春之華》。台北:三民書局。頁12-13。
范銘如。1999.09。〈台灣新故鄉──五十年代女性小說──雞兔同籠──世代面臨的代數難題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28卷7期。頁121。
范銘如。2000.10。〈台灣新故鄉──五○年代女性小說〉。《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》。台北:麥田出版公司。頁58-59。
范銘如。2001.01。〈〈燭芯〉導讀〉。《文學臺灣》第37期。頁59-62。
范銘如。2002.03。〈「我」行我素──六○年代台灣文學的「小」女聲〉。《眾裡尋她:臺灣女性小說縱論》。台北:麥田出版。頁52。
范銘如。2005.10。〈如何收編林海音〉。《像一盒巧克力:當代文學文化評論》。台北:印刻出版公司。頁163-169。
范銘如。2008.09。〈京派.吳爾芙.臺灣首航〉。《文學地理: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》。台北:麥田.城邦文化公司。頁109-130。
范銘如。2008.12。〈編序──荒漠裡的種子〉。《青少年台灣文庫2──小說讀本1:穿過荒野的女人》。台北:國立編譯館。頁8。
范銘如。2008.12。〈作品導讀──〈燭〉〉。《青少年台灣文庫2──小說讀本1:穿過荒野的女人》。台北:國立編譯館。頁220-222。
封德屏。2006.07。〈遷臺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──以武月卿主編《中央日報.婦女與家庭週刊》為研究場域──林海音(1918-2001)〉。《永恒的溫柔: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桃園:中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。頁18-20。
封德屏主編。2008。〈林海音〉。《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441-442。 封德屏主編。2010.03。《穿越林間聽海音:林海音文學展展覽圖錄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
胡衍南、莊宜文。〈特定十位文人──林海音:總也演不完的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1998臺灣文學年鑑》。台北:行政院文建會。頁202。
紀鴻斌。1997.05。〈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翰海觀潮》。台北:行政院文建會。頁41-43。
韋體文。1986.08。〈試論林海音小說的獨特性〉。《台灣研究集刊》第3期。頁81-85。
夏烈。2008.07。〈吳濁流、張我軍及林海音〉。《流光逝川》。台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103-111。
夏祖麗。2000.10。《從城南走來:林海音傳》。台北:天下遠見出版公司。
徐禎苓。2013.09。〈車、牲口與北京──試論林海音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》第6期2卷。頁61-81。
馬森。1997.11。〈一個失去的時代──林海音的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燦爛的星空:現當代小說的主潮》。台北:聯合文學出版社。頁149-151。
凌明玉。2004.05。〈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最愛一百小說》。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。頁36-37。
唐潤鈿。1983.02。〈《芸窗夜讀》〉。《書僮書話》。台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頁266。
莫渝,王幼華。2000.10。〈林海音──溫婉堅毅的文化人〉。《苗栗縣文學史》。苗栗:苗栗縣立文化中心。頁257-260。
莫渝,王幼華。2000.10。〈清麗平實的親和力──林海音散文〉。《苗栗縣文學史》。苗栗:苗栗縣立文化中心。頁383-388。
許俊雅。2002.04。〈日據時期台灣文化人與上海〉。《台灣文學評論》第2卷2期。頁22。
許俊雅。2004.08。〈台灣現代小說導讀〉。《現代小說讀本》。台北:揚智文化公司。頁28-29。
許俊雅。2005.02。〈論林海音在《文學雜誌》上的創作〉。《見樹又見林──文學看台灣》。台北:渤海堂文化公司。頁437-464。 許俊雅。2006.06。〈林海音〉。《我心中的歌:現代文學星空》。台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頁282-283。
許俊雅。2006.06。〈童年.父親.花兒──林海音〈爸爸的花兒落了〉〉。《我心中的歌:現代文學星空》。台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頁283-285。
許素蘭。2004.04。〈〈金鯉然的百襉裙〉導讀〉。《客家文學精選集.小說卷》。台北:天下遠見出版公司。頁152-154。
康來新。1984。〈林海音〉。《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1》。台北:長安出版社。頁121-122。
康來新。1984.02。〈簡析《驢打滾兒》〉。《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1》。台北:長安出版社。頁140-142。
陳正治。2004.06。〈林海音與兒童文學探究〉。《應用語文學報》第6期。頁93-110。
陳碧月。2002.07。〈林海音小說的女性意識〉。《臺灣文學評論》第2卷3期。頁128-131。
陳碧月。2005.09。〈認識小說〉。《小說欣賞入門》。台北:五南書局。頁9-10。
陳碧月。2007.09。〈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〉。《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》。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頁16-37。
陳兆禎。2002.06。〈大一國文課程中選讀台灣少年小說之可行性與教導方式──林海音生評簡介、文學成就、〈我們看海去〉之內容與《城南舊事》一書〉。《少兒文學天地寬──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:九歌出版社。頁94-98。
陳嬡婷。1999.04。〈論林海音婚姻與愛情小說中的女性意識〉。《弘光學報》第33期。頁233-261。
陳大道。2004.02。〈林海音純文學跫聲初探〉。《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》。台北:台灣學生書局。頁165-208。
梁敏兒、戴淑芳。2004.12。〈林海音的童話世界──父親情結與理性的光〉。《兒童文學學刊》第12期。頁115-137。
梅家玲。2004.09。〈女性小說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──林海音與凌淑華的北京故事〉。《性別,還是家圖?:五○與八、九○年代臺灣小說論》。台北:麥田出版公司。127-155。
章清怡。2004.12。〈林海音筆下的女性身影〉。《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燿日明月研討會論文集》。苗栗:苗栗縣文化局,財團法人苗栗縣文化基金會。頁219-227。
莊宜文。2011.04。〈重探改編自傷痕文學的反共電影──兼論八○年代兩岸文學電影的的歷史交錯與攻防對應〉。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12期。頁51-87。
張雪媃編選。2005。〈林海音〉。《眾花深處: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小說選》。台北:正中書局。頁189。
張典婉。1984.07。〈林海音〉。《作家之旅》。台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76-106。
張典婉。1999.06。〈綠樹繁花──林海音與「純文學出版社」〉。《土地人情深》。苗栗:苗栗縣文化中心。頁158-064。
張典婉。2004.04。〈女性發聲的年代〉。《台灣客家女性》。台北:玉山出版社。頁158-161。
張默芸。1992.06。〈論林海音的小說創作〉。《牛聲》。苗栗:苗栗縣立文化中心。頁7-22。
張素貞。1986.10。〈林海音的〈燭〉──為夫納妾的悲情〉。《細續現代小說》。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。頁211-223。
張素貞。1993.03。〈童稚眼中的成人世界──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續讀現代小說》。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。頁249-250。
張瑞芬。2005.02。〈琦君散文及五○、六○年代女性創作位置〉。《台灣文學學報》第6期。頁121-157。
張瑞芬。2006.02。〈英子的鄉戀──論林海音的散文〉。《五十年代台灣女性散文.評論篇》。台北:麥田出版公司。頁52-62。
張瑞芬。2008.06。〈建構女性散文在當今臺灣文學史的地位〉。《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研討會論文集.第二集》。高雄:春暉。頁554。
彭小妍。1994.11。〈巧婦童心──承先啟後的林海音〉。《從四○年代到九○年代: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:時報文化出版公司。頁19-25。 彭小妍。2008.06。〈林海音的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評論30家: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978-
2008(上)》。台北:九歌出版社。頁260-268。 黃雅歆。2005.02。〈兩地故鄉情──評介《兩地》〉。《在閱讀與書寫之間:評女書300種》。台北:三民書局。頁96。
游淑靜。1981.07。〈純文學出版社〉。《出版社傳奇》。台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39-41。
葉石濤。1968.09。〈台灣的鄉土文學〉。《葉石濤評論集》。台北:蘭開書局。頁12。
葉石濤。1968.09。〈兩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〉。《葉石濤評論集》。台北:蘭開書局。頁142-143。
葉石濤等。2005.07。〈林海音──名家短評〉。《眾花深處: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小說選》。台北:正中書局。頁231-233。
葉石濤。2008.03。〈兩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〉。《葉石濤全集.評論卷一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,高雄:高雄市文化局。頁147-148。
楊昌年。1976。〈林海音〉。《近代小說研究》。台北:蘭臺書局。頁568。 楊絢。2000.10。〈林海音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兒童形象──以《城南舊事》、《冬青樹》、《綠藻和鹹蛋》、《林海音童話集》為例〉。《第四屆「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」學術研究論文集》。台北:富春文化公司。頁93-110。
楊絢。2010.11。〈她們的故事──林海音筆下的女性群像〉。《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》第20卷11期。頁40-45。
路寒袖。2008.12。〈作品導讀──〈一位鄉下老師〉〉。《青少年台灣文庫2──散文讀本2:狂歌正年少》。台北:國立編譯館。頁40。
齊邦媛。1983。〈林海音〉。《中國現代文學選集(小說)》。台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3-4。
齊邦媛。1986.04〈閏怨之外──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的小說〉。《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》。台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170-175。
齊邦媛。1990.07。〈超越悲歡的童年──林海音《城南舊事》。《千年之淚》。台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99-107。
齊邦媛。1998.10。〈江河匯集成海的六○年代小說──林海音〉。《霧漸漸散的時候》。台北:九歌出版社。頁51-52。
趙立寰。2009.10。〈林海音小說中女性角色類型及女性議題反思〉。《臺灣文學評論》第9卷4期。頁6-24。
趙立寰。2009.05。〈林海音小說中兒童教育主題探析──以《冬青樹》和《綠藻與鹹蛋》為例〉。《兒童文學學刊》第19期。頁73-99。
鄧佩瑜。2001.12《頌永恆.念海音──林海音的客廳重現》。台北:格林文化。
樊洛平。2006.04。〈林海音──男權話語遮蔽下的婚姻真相〉。《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》。台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。頁73-87。
鄭明娳。1992.08。〈台灣現代散文女作家筆下的父親形象〉。《現代散文現象論》。台北:大安出版社。頁122。
鄭明娳。1993.02。〈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父親形象〉。《文藝論評精華》。台北:中國文藝協會。頁214。
劉慧真。2004.04。〈文壇的溫暖陽光──林海音(1918-2001)〉。《客家文學精選集.小說卷》。台北:天下遠見出版公司。頁135-136。
蔡玫姿。2004.07。〈閨秀、奶娘身體及再現──以1930s-1980s的女性小說文本為例〉。《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南: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。頁350-351。
龍瑛宗。1964.01。〈林海音〉。《今日之中國》第2卷第1期。頁65-74。 應鳳凰。1998.03。〈評林海音《隔著竹簾兒看見她》〉。《九歌二十》。台北:九歌出版社。頁234-235。
應鳳凰。1999.12。〈林海音的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史〉。《中國女性書寫─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:台灣學生書局。頁208-239。
應鳳凰。2003.01。〈林海音的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台灣文學花園》。台北:玉山社出版公司。頁52-55。
應鳳凰。2004.08。〈〈金鯉魚的百襉裙〉〉。《現代小說讀本》。台北:揚智文化公司。頁192-195。
應鳳凰。2004.12。〈《自由中國》《文友通訊》作家群與五○年代台灣文學史〉。《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(上)》。台北:中研院文哲所。頁126-127。
應鳳凰。2005.08。〈文壇冬青樹──創立純文學的林海音〉。《沿波討源,雖幽必顯──認識臺灣作家的十二堂課》。桃園:中央大學。頁303-333。
應鳳凰。2007.03。〈「反共+現代」。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〉。《台灣小說史論》。台北:麥田出版公司。頁147-189。
應鳳凰。2007.03。〈林海音編輯生涯與戰後文學發展〉。《五○年代台灣文學論集》。高雄:春暉出版社。頁183-209。
應鳳凰。2007.05。〈林海音:穿越林間溝通兩岸的海音〉。《文學風華: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》。台北:秀威資訊科技。頁113-120。
應鳳凰。2007.06。〈比較林海音《城南舊事》的小說與電影〉。《臺灣學研究》。頁1-15。
鍾怡雯。2002.04。〈散文創作觀察〉。《2000臺灣文學年鑑》。台北:行政院文建會。頁49。
羅玉亞。2004.07。〈留在城南之風華絕代──評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書寫青春:台積電青年學生小說暨書評獎合集》: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。頁313-316。
顧邦猷。1991.11。〈林海音早期的編寫生涯〉。《問學集》第2期。頁80-90。



【中國出版品】


王煙生。1987.08。〈林海音的小說創作〉。《淮海論壇》1987年第4期。頁53-55。
王晉民。1994.02。〈林海音的小說〉。《台灣當代文學史》。南寧: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。頁155-178。
王宗法。2003.09。〈林海音的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20世紀中國文學通史》。上海:東方出版中心。頁609-610。
王敏雁。2009.09。〈故鄉的女兒們──凌叔華《古韻》與林海音《城南舊事》比較〉。《黑龍江史志》2009年17期。頁127-133。
王震亞。1993.12。〈我是一個「生活者」──林海音與〈惠安館傳奇〉、〈驢打滾兒〉。《台灣小說二十家》。北京:北京出版社。頁75-90。
王世城。2001.05。〈台灣鄉土小說的民間性──領銜的鄉土小說家們〉。《中國大陸與
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》。南京:南京大學出版社。頁219-222。
王敏。2002.06。〈台灣女性文學的開創人林海音〉。《簡明台灣文學史》。北京:時事出版社。頁255-261。
王文營。2009.05。〈從精神分析學解讀《城南舊事》人物的人格魅影〉。《山東文學》2009年第5期。頁96-97。
公仲、汪義生。1989.08。〈五十年代後期及六十年代台灣文學──林海音、孟瑤的懷鄉思親小說〉。《台灣新文學史初編》。南昌:江西人民出版社。頁82-88。
卞新國、徐光萍。1997。〈林海音散文述評〉。《鎮江師專學報》1997年第1期。頁45-48。
古繼堂。2002.09。〈充滿「兩岸情結」的林海音〉。《台灣文學的母體依戀》。北京:九州出版社。頁283-297。
古繼堂。1991.07。〈發現世界中的另一半世界──臺灣文學中的女性意識〉。《臺灣地區文學透視》。西安: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。頁83-91。
繼堂、黎湘萍。1991.07。〈台灣文學中的女性意識〉。《臺灣地區文學透視》。西安: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。頁83-86。
朱雙一。2008.09。〈台灣文學中的中國北方地域文化色彩──林海音、羅蘭與燕趙、北京文化〉。《台灣文學與中華地域文化》。廈門:鷺江出版社。頁375-388。 任藍平。2006.12。〈林海音與老舍之京味兒比較〉。《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》第6卷4期。頁97-99。
宋家宏。1998.12。〈《城南世事》新釋〉。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》1998年第4期。頁49-52。
汪景濤。1984.03。〈林海音〉。《台灣小說作家論》。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頁96-121。
李文麗。2001.01。〈林海音散文〉。《江西社會科學》2001年第1期。頁106-107、114。
何笑梅。1990.07。〈《曉雲》〉。《台灣百部小說大展》。福州:新華書店。頁259-263。
沈衛威。1991.04。〈《呯蘭河傳》、《城南舊事》比較分析〉。《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》1991年第1期。頁56-60。
邱培君。2006.06。〈《呯蘭河傳》與《城南舊事》創作比較〉。《山東社會科學》2006年第6期。頁120-121。
金漢主編。1997.05。〈台灣當代文學概況〉。《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》。杭州、杭州大學出版社。頁691。
於可訓。1998.06。〈當代台、港、澳文學概論〉。《中國當代文學概論》。武漢:武漢大學出版社。頁284-329。
周艷麗。2003。〈用悲天憫人的襟懷,察中國婦女之苦痛──淺析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小說主題的意蘊〉。《殷都學刊》2003年第4期。頁95-98。
周莉。2009.09。〈在離別中成長──再讀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》2009年第3期。頁31-34。
周玉寧。2006.07。《林海音評傳》。北京:作家出版社。
封祖盛。1983.10。〈台灣光復後頭耳年鄉土小說一瞥──鍾肇政、林海音等的創作〉。《台灣小說主要流派初探》。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。頁66-70。
徐雁。1994.08。〈冬陽下的駱駝隊──讀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書評概論》。北京:書目文獻出版社。頁12-17。
徐國倫、王春榮。1988.08。〈林海音的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》。瀋陽:遼寧大學出版社。頁64-67。
徐花。2007.06。〈《城南舊事》鄉愁淺論〉。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》2007年第2期。頁26-30。
郝超、蘇燕。2009.07。〈一瓢濁酒盡餘歡,今宵別夢寒──從《城南舊事》管窺林海音的文化鄉愁〉。《赤峰學院學報》。2009第7期。頁70-72。
陳捷。1994.01。〈《城南舊事》作品鑒賞〉。《台港小說鑒賞辭典》。北京: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。頁75-80。
陳維松。1991.12。〈〈蔡家老屋〉賞析〉。《台灣散文鑑賞辭典》。太原:北岳文藝出版社。頁217-219。
陳維松。1991.12。〈〈陽光〉賞析〉。《台灣散文鑑賞辭典》。太原:北岳文藝出版社。頁201-206。
陳維松。1991.12。〈〈遲到〉賞析〉。《台灣散文鑑賞辭典》。太原:北岳文藝出版社。頁221-223。
陳素琰。1995.12。〈女人筆下的女性世界〉。《揚子江與阿里山的對話──海峽兩岸文學比較》。上海:上海文藝出版社。頁233。
陸麗華。2004.07。〈台灣女性文學發展概觀〉。《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》第23卷4期。頁105-106。
陸麗華。2004.09。〈台灣女性文學發展縱覽〉。《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》第23卷5期。頁81。
陸土清。1993.06。〈《城南舊事》從小說到電影〉。《台灣文學新論》。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。頁304-308。
舒乙,傅光明主編。2001.05。《林海音研究論文集》。北京:台海出版社。
黃榮。2002.12。〈略論林海音的《婚姻故事》〉。《安順師專學報》第4卷4期。頁6-8。
黃重添。1987.11。〈含蘊自傳色彩的長篇創作〉。《台灣當代小說藝術彩光》。廈門:鷺江出版社。頁67-78。
黃重添。1987.11。〈從傳統女性意識到新女性主義〉。《台灣當代小說藝術彩光》。
廈門:鷺江出版社。頁137-139。
黃重添。1990.05。〈心靈在傳統與現代撞擊中躁動〉。《台灣長篇小說論》。福州:海峽文藝出版社。頁80-91。
黃重添。1991.06。〈關心女性姻緣路的女作家林海音〉。《台灣新文學概觀(上)》。福州:鷺江出版社。頁67-77。
黃重添。1991.06。〈長篇小說概述〉。《台灣新文學概觀(下)》。福州:鷺江出版社。頁40。
黃重添。1995.05。〈故園在他們夢裡重現〉。《台灣長篇小說論》。福州:海峽文藝出版社。頁115-128。
黃發有。1999.03。〈女兒情結:逃逸與自囚──林海音論〉。《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》第13卷1期。頁21-26。
黃撥有。1999.03。〈林海音的女兒情結與文化鄉愁〉。《齊魯學刊》1999年第3期。頁44-47。
張默芸。1985.09。〈論林海音的小說創作〉。《台灣香港文學論文選》。福州:海峽
文藝出版社。頁124-138。
張默芸。1986.07。〈鄉戀.哲理.親情──評林海音的散文〉。《鄉戀.哲理.親情──臺港文學散論》。廈門:鷺江出版社。頁178-183。
張默芸。1986.07。〈點點滴滴盡鄉情──評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鄉戀.哲理.親情──臺港文學散論》。廈門:鷺江出版社。頁36-46。
程國君、杜建波。2007.01。〈台灣女性散文的審美創造〉。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》第36卷1期。頁86。
歡。2006.06。〈趣味人生的趣味書寫──論林海音散文中的兩個世界〉。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》2006年第2期。頁16-18。
傅光明編。2002.11。《林海音:城南依稀夢尋》。鄭州:大象出版社。
趙朕。1992.09。〈女性小說:異曲同工的和嗚〉。《台灣與大陸小說比較論》。福州:海峽文藝出版社。頁58-60。
劉海霞。2001。〈自我意識的回歸──台灣50年代以來女性文學發展的基本輪廓〉。《華文文學》2001年第4期。頁21-22。
劉菊香。1987.12。〈林海音及其《城南舊事》〉。《現代台灣文學史》。瀋陽:遼寧大學出版社。頁459-466。
劉曉麗。2005.08。〈人生經歷對蕭紅與林海音敘事視角的影響比較〉。《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》第10卷4期。頁56-62。
劉秀珍。2008.04。〈論凌叔華與林海音小說的女性關懷書寫〉。《湖南工業大學學報》2008年第2期。頁19-22。
劉林紅。1999.09。〈女姓寫作:文學話語的別依系統──繁花似錦.新蕊吐秀〉。《百年中華文學史論:1898-1999》。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。頁303。 樊洛平。2005.02。〈林海音──男權話語遮蔽下的婚姻真相〉。《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》。鄭州:河南人民出版社。頁75-87。
樊洛平。2005.05。〈台灣懷鄉文學的女性書寫──從《城南舊事》、《失去的金鈴子》、《夢回青河》談起。《海南師範學院學報》2005年第3期。頁82-85。
樊洛平。2005.06。〈權話語遮蔽下的婚姻真相揭示──試論林海音對台灣女性文學的開拓〉。《北京聯合大學學報》第3卷2期。頁45-50。
鄭寒梅。1998.10。〈林海音作品中的對比藝術〉。《衡陽師專學報》1998年第2期。頁57-60。
閻純德。2003。〈論林海音的文學史地位〉。《華文文學》2003年第5期。頁51-56。
謝曉踐。2008.08。〈家的意味──張愛玲、林海音婚姻家庭小說比較研究〉。《福建師範大學學報》2008年第4期。頁87-91。
黨鴻樞。1986.07。〈試論林海音散文的藝術結構〉。《西北師院學報》1986年第3期。頁48-51。



【Foreign Languages】

Carver, Ann C. and Chang, Sung-sheng Yvonne, eds.,( 1990) “Candle.” Bamboo Shoots After the Rain: Contemporary Stories by Women Writers of Taiwan. NY: The Feminist Press, 17-18.
Wang, Betty (1984), “The tragedy of golden carp.” Free China Review No.6: 26-29. Wang, Betty (1984), “A never-ending tale of the Chinese woman & marriage.” Free China Review No.6: 21-25.
Hunt, Peter and Ray, Sheila G. Bannister (1996),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's Literature. London; NY: Routledge, 1242.
中下正治。1988.12。〈付ダラビア《城南旧事》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會會報》。第13、14合刊。頁177-180。【本文後由梁克隆譯為〈林海音《城南舊事》尋根〉】
笙川八生。1988.12。〈林海音さんをお訪ねして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會會報》。第13、14合刊。頁181-184。
龍瑛宗。2008.04。〈《今日の中國》作者の略歷──林海音〉。《龍瑛宗全集.日本語版.文獻集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73。